杏耀测速网址_“十三五”四川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速14%
原标题:“十三五”四川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速14%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四川在线记者6月24日从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上获悉,“十三五”四川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速14%。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至“十三五”末的2020年,全省高校理工农医类科技人员5.9万人,人文社科人员4.2万人,分别较“十二五”末的2015年增长1.3倍、1.5倍。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9.9%,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61.7%。全省高校共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488名,其中:两院院士16名(在职7名)、长江学者76名、国家“千人计划”246人;国家海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员占全省76.7%,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占全省73.9%。高校引才聚才优势逐步显现,科研人才高原建设初见成效。
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1万项,筹集科研经费468.6亿元,分别较“十二五”增长67.2%、62.2%。其中,理工农医类经费422.2亿元;社科经费46.4亿元。“十三五”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速14%。2020年科研经费总量居全国第9位,8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经费占总量85%以上。
科研成果产出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专利授权数4.6万件,较“十二五”增长2.8倍。出版科研著作9429部,较“十二五”增长43.9%;提交研究与咨询报告4921篇,其中被各级部门采纳2540篇,分别较“十二五”增长67.6%、69.1%。2019年,高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0项,占全省90.9%;2020年,高校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147项,占总数55%,其中一等奖高校占81%,自然科学奖占100%,技术发明奖占86%。高校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创新源头供给的重要作用。
服务地方发展效果明显。《2019年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报告》显示:高校牵头搭建的研发、转移机构、转化服务等产学研合作平台230余个,占全省61%,产出科技成果2万余项,占全省80%,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四技服务”近万项,占全省62%。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315项,较上年增长23.6%,占全省35%,实现转化总收益6.4亿元,高校转化的成果中90%落地到四川境内企业,1/3转化到中小微企业,转化领域主要分布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地球空间与海洋、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十三五”期间,高校技术转让合同金额28.1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7倍;技术转让合同数4263项、实际收入12.3亿元,分别较“十二五”增长1.8倍、3.7倍。
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占全省68%;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0个,数量居全国第5;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总量达562个,占全省70%以上。高校全面参与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建设,其中牵头建设3家;全省共有研究生学位授权点826个(其中,博士点150个)。8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4所高校56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15所高校32个学科列为“省级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创新平台和优势学科对全省科研提质增效形成了有力支撑。
科技国际交流合作活跃。2020年,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全省高校平安有序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9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8319人次、交流论文2461篇;合作研究派遣2856人次、接受2096人次。国际交流合作主要指标均位列全国前4,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国际交流的平台载体优势,有力推进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和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建设。